阅读历史 |

第972章 砸场子(2 / 3)

加入书签

绿色、红色、白色、金色······

“诸位公子,这是我们樊楼才艺最好的姑娘们,个个身怀绝技,琴棋书画样样精通,”

很快葡萄酒送来,

“这是玻璃酒瓶,比琉璃瓶还要透彻珍贵,每一件都是大师制造的艺术品。”

“开酒。”郑公子看到一众公子们那惊讶的神色,反觉得非常有面子,虽然他其实也是头次见这酒和酒瓶。

“诸位公子,这酒一系八色,八瓶一组,不单卖,每瓶装有一升葡萄酒,”

郑公子对那美妇人有些不满,“难道还怕我喝不起几瓶葡萄酒?”

“公子误会了,”妇人风情万种的笑道。

不过这酒价格是真贵,一万钱一瓶,这一组八瓶就是八万钱,而且酒瓶不能带走的。

郑公子听了那一万钱一瓶,心里其实也有些惊到,

人说斗酒十钱,已经极贵了,你这一瓶才一升酒,就卖十千。

还连个酒瓶子都不能带走。

“这酒瓶我倒挺喜欢的,多少钱我买下。”

“一般是不卖的,若是公子真喜欢,那一个玻璃酒瓶算八千,公子可以留下收藏纪念。”

一群公子哥已经有点麻木了。

这些人家里号称五姓七宗,全都是数百年的门阀世家,谁家不是大地主,不说个个家财万贯,但肯定也都是不缺钱的。

樊楼再如何销金窟,他们也是能够消费的起的,

可一个酒瓶八千钱,一瓶酒一万,连瓶带酒一万八千?

这总感觉是被宰啊。

不是消费不起,是实在有点狠。

不过想想这里一晚低消都要十八万钱,又恍忽间觉得很正常了。

只是有人心里还忍不住算了笔账,他们家虽说田多地广,可现在长安一斗米才卖五钱,一亩地就算能高产出两石米,那也顶多一百钱,事实上要出两石米那得起码收谷三石。

而这三石还得抛除很多人工等成本,

就算按其它方面来算,现如今一匹绢才值两百钱,一头耕牛才值五匹绢,一匹普通的代步马,也就两千钱左右。

一瓶酒一万,一个瓶子还另收八千,

这得买多少大米,或是值几头牛马?

不愧长安有名的销金窟啊。

可郑公子堂堂荥阳郑氏嫡系子弟,今年科举考试的应试贡生,怎么能让同是五姓子的其它各家公子小瞧?

“再来一组,这两组的玻璃瓶我也都要了,一会我给朋友们每人送两个留做纪念,正好我们八人,一人两个。”

“多谢郑兄,”

“谢大郎,回头我折枝腊梅插这玻璃瓶里养着,放到书房里,肯定很雅。”

玻璃瓶口的木塞启开,

葡萄酒倒入同样晶莹剔透的高脚玻璃杯中,

几位公子哥迫不急待的品尝起来,

葡萄酒他们都喝过,但一万八一瓶的他们还真没喝过。

这一瓶一升,顶多二十口,那么一口起码值五十钱,一口就是一石大米啊,算上瓶子那是一口值两石米。

换做平民百姓,这两石米得是一家人一个月口粮。

“这绿色葡萄酒,味道真不错,”

“这金色的也好喝,”

八位公子一番赞叹,甚至开始为此吟诗做赋夸赞。

“你们听说没,氏族志编好了。”来自清河崔氏郑州房的一位年轻公子说道。

赵郡李氏出身的瘦高公子道,“朝廷这氏族志编了好几年了吧,不找我家叔祖主持,却让高士廉、岑文本他们负责,所用非人。”

这位赵公子的叔祖李守素,曾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,代理过天策府铠曹参军,但其最厉害的本事是善于谱牒学,人称肉谱。

满朝内外,只有渭州刺史李淹在谱牒学上能跟他相较。

可朝廷却让高士廉他们主持修氏族志,

“估计高相他们也不过是按以前郡姓重新疏理一遍而已吧。”

这些公子皆出自五姓七宗,魏晋以来皆为郡姓,高高在上的门阀,不管怎么修谱序,反正他们家族总是高高在上的。

倒没谁把这事放在心上。

“我听到消息,这新修的氏族志可不一样,收二百九十三姓,一千六百五十一家,共分九等。

皇族为首,后戚次之,然后是三公、太子少师、一品、左右仆射,再文武二品、参预政事宰相们,”那位崔公子端起玻璃酒杯喝了一大口,有些不愤的道,“咱们山东士族这次可是被打压的厉害,

五姓七宗四十四家,排在最前面的,是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干,”

“博陵郡公、宋州刺史崔干,他难道排在第二等?”郑公子问。

崔公子摇头。

“崔干列第三等,而且还是在第三等的末尾。”

“咱五姓七家,大多在四五等。”

“啊?这怎么可能?论门第,谁能高过我们山东士族?关陇六姓还是江南、代北几大士族?”

“不,压在我们头上的,不是他们。”

“这次朝廷编的氏族志,是尚官,而不是按以前郡望来定门第高低,只按本朝官爵。

你们知道吗,那个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