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六百七十六章 人流如织(上)(2 / 3)

加入书签

将学员们圈住,学不好、学不会就往死里揍,揍到了极限,就没什么学不好、学不会的东西。

在自训班或是函授班受了这样的磨难,等将来学员们成才成名之后。

还得给李胜利说一声‘谢您栽培’,这茬口谁将来遇上也得迷糊不是?

“柱哥,昨晚跟三大爷聊了?

你以后要是想打着在诊所干活的由头去谈恋爱,没个顶事的,我就拿着你顶上。

这事儿自己想想,真要是不成,就让马华替你谈恋爱,你在诊所这边做饭……”

拿捏傻柱这样四合院里的老光棍,李胜利这边也是手拿把攥。

几句话,就说的傻柱拍脑门了,老话不是也说过,有事弟子服其劳么?

打发走了傻柱,李胜利又走到了屏门小院这边。

除了厨房跟露天的锅灶,胜利诊所这边,还缺了一个自训班那样的连火灶。

这是用来煎药的,不提同仁堂那边,早前的许多诊所、药铺,就是没有连火灶,也要准备一批泥炉用来煎药的。

中医,从药材到开方,从煎制到服用,都有其要求,或是说规矩在的。

不遵医嘱,对西医而言或许没什么;但对中医而言,不遵医嘱,可能就是康复与否的区别了。

就中医理论而言,只要病家还能进药,只要病家的寿限还在,就没有从鬼门关上拉不回来的人。

真拉不回来,许多时候,就只能归咎于不遵医嘱了。

当然,更多的时候,也跟中医的水平有关,有的医家水、火、药、时、样样讲究,可还是拉不回病家。

有的医家,随便一段葱白、一块生姜,也能潦草的把人从鬼门关上拉回来,区别就在医术上了。

而这些医术,都记在中医的典籍之中。

记住了,遇上了,自家也就能称为神医了,所以凡是跟中医有关的,最终都离不了背功的。

记都记不住,谈的什么神来之笔?

就跟李胜利要做的连火灶一样,见都没见过,意见就不好提了。

柳爷作为柳家医脉的嫡子,连火灶就是基础知识。

两人站在后院,看着格局,老头也就开始了展示。

“小爷,我觉着两面搭棚,两面设灶就不错。

眼见入冬了,冬天就用靠山墙的火灶,这样屋里也暖和;夏天就用靠院墙的火灶,不热。

我看外面顶头的地方,也该弄上火灶的,这样看着红火。”

诊所这边连火灶的设计,算是柳爷的差事。

听着柳爷说起买卖红火,李胜利也是摇了摇头。

“柳爷,咱这是诊所,治病的地方,用不着买卖红火。

宁可架上药生尘,但愿世上无疾苦么!

等信托商店送家具的时候,让他们找找有没有这样的老楹联。

现在不能挂,将来还是能挂的。

再有,您寻摸几个秋冬天能喝的茶饮。

我估摸着,李怀德回去说了,这三两天的时间,咱这的买卖就要红火了,轧钢厂的人可多着呢。”

提起药铺的楹联,李胜利对诊所的想法也是一样。

随着赤脚医生水平的慢慢提高,这个念想,可见的将来,未必不能实现。

中医真正超脱医学范畴的地方,那就是平常的调养。

从食疗到预防,三千年的中医,积攒了太多这样的经验。

这些经验,历朝历代都没有真正的推广开来,按照市场的想法,这些经验也是不科学的。

但这类的逆市而行,对李胜利来说,才是中医真正的价值所在。

一个负责任的大国,医药市场可以牟利,但医疗市场不同。

资本化的医疗市场,祈求的就是但愿世间尽疾苦,宁可药品常脱销了。

连火灶的事交给了厂工程科的人,一直到了下班点。

胜利诊所这边依旧是一天一个病家,还是内部人周燕的亲妈。

对这种悠闲,柳爷是无所谓的。

在他看来,他跟自家传承人也不缺吃喝,有人就治,没人就闲着看书,多好的日子。

李胜利这边可就不这么想了,人忙起来才有精气神的。

老这么看书,他也受不了的,正因为受不了。

所以他才能想出,让自训班的学员们,深恶痛绝但不敢造次的用功方式。

因为轧钢厂工程科的人走的晚,诊所这边下班也有点晚。

李胜利正想安排打烊的时候,李老爹带着他的老搭档纪大爷,就推门进了诊所。

“纪大爷,爸……”

老纪跟李老爹是老搭档,两家的关系算是常来常往的。

办自训班的过程中,李胜利也照顾了一下这位纪大爷的家里。

纪家的几个孩子虽说一样也下乡了,但待遇还是有所不同的。

下乡过程之中,去富裕的村子,跟去贫苦的村子,待遇可是天差地别的。

但跟表象不一样,一般人也没有被李胜利安排去贫苦村子的资格。

只有资质相对较好,态度相对端正的人,才会被安排去这些村子。

这类下乡的方式,也是对中医传人的历练,当然,那些去了就回不来的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